蛟河
首页
蛟河简介
蛟河地点
蛟河市场
蛟河要闻
蛟河发展
蛟河天气
蛟河旅游
蛟河信息

吉林根网吉林市博物馆等4单位成为全国

点击标题下「蓝色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由中国科协统一认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和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科普基地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是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和场所。

  据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消防科普教育馆自开馆以来,加强对外联络,积极扩大服务范围,广泛参与社会公众科普服务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等契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消防宣传系列品牌活动。市博物馆充分利用独特优势、发挥传播先进文化功能作用,先后多次举办专题展览和流动展览。

  此外,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依托自身办学特色,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为我省农业、农产品加工、中药与生物制药、信息技术应用、汽车和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省蚁神动漫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开辟了以动画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并传播科普的新模式。该基地多次被市科协评为“科普游戏资源开发基地”、“数字动景资源开发基地”和“科普新媒体资源开发中心”。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安居工程敲开百姓幸福门★

  从城市到农村,从煤矿到林区,我省“兵分八路”啃掉保障性住房“硬骨头”。

  “暖房子”,从地级城市向县城以及重点城镇延伸,延伸的是工程,温暖的是民心。

  “二次供水”,工程全面铺开,全省各地“齐步走”,水清了,心热了。

  ……

  5年一个新变化,5年一个新阶段,5年一个新起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是“十二五”期间我省民生工作的鲜明底色。百姓冷暖放心上,我省悄然将幸福送至千家万户……

  八路安居——居安民心稳

  八路安居,让困难百姓住有所居。

  八路安居工程改变了城乡面貌,提升了城市整体功能和城镇化质量,让过百万住房困难群众受益。吉林省坚持以各类棚户区改造为主线,以“抓开工、促建成,抓配套、促入住”为重点,围绕项目落地、项目开工、基本建成三个环节,“腾空一段、建设一块、安置一片”,滚动开发。建立起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汉白玉的小桥直接通向一座古香古色的凉亭,沿着小桥缓步走来,亭边一条小河蜿蜒而过,河堤上各种树木错落有致,形状各异的石头安静地躺在树荫下、草坪上……

  这里是梅河口倾心打造的北部新城(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9.09亿元,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楼95万平方米。

  整体包装,连片改造,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了老城与新城协调发展,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新区建设的老好了,像阳光花园一样,住在这儿天天都有好心情。”63岁的于焕清大爷兴高采烈地说。

  一直靠租借住房生活的蛟河老人辛秀英和她7岁的小孙女欣欣,终于结束了十几年的漂泊生活,再也不用为住房发愁了,因为她们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一套干净舒适的暖气房。

  今年,廉租住房分配时,辛秀英老人作为第一批廉租房住户,最早住上了蛟河市林业新村安民小区3号楼的一套廉租房。

  与辛秀英同样住上新楼房的,还有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每处廉租房不光水、电、气、通信等设施齐全,还在小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小区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

  “现在可好了,住上这暖气楼,生活真是太美好了。”辛秀英老人边笑边说。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先后实施了城市、煤矿、林业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泥草房改造、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兵分八路”破解保障性住房“硬骨头”。

  “十二五”的前4年,全省共改造建设棚户区.3万户、.5万平方米,受益群众余万人,完成投资亿元。

  在全国率先通过打捆上报项目的方式争取开发银行亿元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同时开创项目抵押贷款新模式,明确将项目可研批复、规划许可、用地预审意见、环评批复等审批文件作为贷款发放条件,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

  吉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了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条件,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大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同时,还拉动了建材、建筑、装饰、运输等30多个关联产业的发展,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暖房子——房暖民心乐

  冬天,让百姓不再难过。

  寒冬里最热的一句话就是“暖房子”,我省将暖房子工程做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让百姓住得放心、生活舒心,真正把“忧心房”改造成为群众的“暖心房”。

  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我省调研时,来到长春市南关区二三小区居民李力的家,李克强走到窗前摸了摸暖气温度,来到阳台上察看改造效果,并详细询问有关情况,当听到李力说冬天室内温度能达到21℃,比往年提高5℃—6℃时,李克强满意地笑了。他赞许地说,暖房子工程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一定要加大推进力度,让更多居民温暖过冬。

  从年开始,吉林省“暖房子”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地级城市全面扩展到县城,并向重点小城镇延伸。

  随着第一场雪降临延边大地,气温骤降。可是在延吉市公园街道园辉社区的李今子家中却感受不到气温变化带来的寒意。作为延边州“暖房子”改造工程的受益者,李今子家换上了塑钢窗,铺上了地暖,之前为了御寒密封窗户的塑料布也用不上了。供暖后,家里的温度比往年高了三四摄氏度,达到25℃左右。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后冬天可好过了。”

  “暖房子”工程改造后的老楼旧貌换新颜,杂乱不堪的小区大院变得宽敞整洁。李今子所住小区前的土路铺上了彩砖,楼房房体灰白相间粉刷一新。“我们就跟住上了新房一样。‘暖房子’改造还给我们家升了值,每平方米的房价能比之前高上多块钱”,李今子说起她家的变化总是喜笑颜开。

  年,国务院出台的《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政策举措的意见》中,首次将“暖房子”工程列为重点民生项目,并推广我省经验。

  我省“暖房子”工程坚持区域性整体改造、统筹推进的原则,提高城镇供热保障能力和房屋保暖能力,着力构建资金有保障、责任有落实的供热保障长效机制。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落实主体责任,严禁违法转包分包,做到质量问题“零容忍”,不合格的不验收、不拨款。

  -年,共完成“暖房子”工程1.61亿平方米,全省共新增供热能力3.12亿平方米,改造撤并小锅炉座,改造陈旧管网1.08亿公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万平方米,使全省万户、万城市居民受益。总投资.45亿元。

  同时,我省还将“暖房子”工程和城市景观建设以及老旧小区整治相结合,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改造后的小区环境和服务功能明显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更加舒适。一些物业弃管多年的小区建立起居民自治、物业接管等多种形式的物业管理,社区环境得到改善,社区建设得到加强。

  二次供水——水润民心甜

  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针对我省城市二次供水设施老化、管网漏失、供水管理体制混乱和水质差等突出问题,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年春季,全省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全面铺开,全省各地“齐步走”,全力推进,保证工程进度。

  “原来小区一天只供两次水,到了节假日就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给水了,半夜起来接水是常事儿。”家住松原市宁江区武装部家属楼的商天晨边忙着做晚饭边对记者说。

  二次供水工程改造前,这样的情况全省都常见,百姓生活不方便,埋怨声声。改造后,再说起用水的事,就只剩幸福了。

  “这么多年了,我们喝的一直都是井水,有许多杂质。街坊邻居有条件的买水喝,没条件的只能等水沉淀后烧开再喝。”前郭县五金公司家属楼的孙桂芹说,年二次供水工程一开工,就对五金公司家属楼进行了改造。“水清了,好喝了!家里还新买了一个热水器,现在每天都能冲澡,真是太方便了。”

  省委、省政府作出庄严承诺:用2年至3年的时间,投资亿元,实现全省2.8亿平方米供水面积改造升级,让近千万城市居民受益。

  改造,从源头开始。座二次供水设施急需改造、1.2万公里管网急需改造、1.8万公里居民楼内管线急需改造……我省的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就从解决这些最棘手的问题入手。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我省用“四个一点儿”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省级财政奖补一点儿、地方政府自筹一点儿、供水企业出资一点儿、社会资本投入一点儿,多渠道筹集资金。

  通过建设改造二次供水泵房、供水管网和楼内管线,理顺二次供水管理体制,降低水量漏失,杜绝水质污染,实现城市居民24小时供水全覆盖、饮用水水质水量和应急保障能力大提升。在改造工程中,各地先上宣传队,后上施工队,在争取群众支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造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和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从年初至今,全省49个城市共计改造撤并老旧散小二次供水设施座,新建、改造陈旧管网.8公里,改造楼内老旧管线24公里,完成工程投资97.85亿元,受益人口近.7万人。

  “十二五”即将收官,我省又推出一项重磅民生举措——城市综合管廊建设。

  它是城市“地下高速公路”,电力、通信、燃气、热力、广电、给排水等众多元素汇聚,城市里的许多问题都会在这里快速找到症结并迅即解决。

  我省计划从今年到年,投资亿元,完成公里左右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任务,初步建立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和缆线管廊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综合管廊投资融资模式、建设运营模式和评价管理模式。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吉林百姓的幸福之门就这样被打开……

★全市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在市人民检察院启动★

12月17日,全市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在市人民检察院举行启动仪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立疆,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喻春江出席启动仪式。

  会议就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做出部署。

  会议指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重大改革举措。在试点工作中,全市各级检察机关要深刻认识公益诉讼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重点把握三个“度”。一是思想认识上要有“高度”,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上级检察机关的重大部署上来。二是要严格界定工作“宽度”,试点工作必须在人大常委会授权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的框架内进行,明确公益诉讼的范围、原则、核心和角色定位,牢牢把握公益诉讼的法定标准。三是工作上要有“力度”,紧扣法律监督这条主线,对老百姓深恶痛绝、政府急于解决的侵害行为,在法律监督的职权范围内积极履行提起公益诉讼的职责。

  会议要求,在试点中,全市检察机关对内要加强领导和部门协作,对外要加强同行政管理机关的沟通与监督。两级检察院要形成各有侧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要深入开展“一案三查”,对发现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行使职权等行为,要启动行政违法行为调查程序,其中涉嫌刑事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要移送刑事检察部门进行立案监督、涉嫌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要移送职务犯罪检察部门立案侦查。

  会议强调,全市检察机关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与行政管理机关的密切协作,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协作机制、协查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与审判机关的协调配合,建立常态化的协调联系机制,实现良性互动;要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成立公益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公益诉讼中的主体作用。全市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检察机关推进公益诉讼试点工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依法依规行使职责,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完善决策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框架下进行。

  启动仪式上,市人民检察院与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订了《加强协作配合的若干意见》。

  启动仪式采取了电视电话会议形式。有关单位的领导及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外,各县(市)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及当地政府、法院及相关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据了解,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指当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由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或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提起民事或行政诉讼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

  今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北京、吉林、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开展为期2年的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省人民检察院将我市确定为省内试点地区。









































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专科医院山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hezx.com/jhdd/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