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
首页
蛟河简介
蛟河地点
蛟河市场
蛟河要闻
蛟河发展
蛟河天气
蛟河旅游
蛟河信息

袈裟为什么是一块一块的碎步拼成的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田相衣”、“福田衣”、“百纳衣”等。

关于袈裟

佛教戒律规定,受过戒的比丘必须配有三衣。

所谓三衣,即三种不同的衣服。为方便大家理解,暂时统称为普罗大众熟知的名字——“袈裟”。根据出入的场合与例行的佛事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袈裟。

它们分别是五条衣(梵语安陀会)、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和大衣(梵语僧伽棃)。五条衣,顾名思义,衣服上有5块布料。七条衣同理。大衣,有9条、15条、25条等。

现今佛事中主法的大和尚,一般都是穿25条红色的大衣。

25条祖衣

而不主法的比丘师傅,则普遍是七条衣。

七衣

僧人要把三衣等同于自己的皮肤一样,要倍加爱护,时刻不能离身。如果人、衣相离,那就是犯戒;外出时,不穿三衣就进入村庄,按戒律要进行处罚。

缝制这种僧衣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是用若干条长方形布片缝成,并且只准用类似黑色的布片。

七衣做法

一般僧人常自称“衲子”或“贫衲”,即由此而来后来,根据这个百衲的意思,凡是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都以百衲称之。如百衲本、百衲琴、百衲碑等。和尚自称“老纳”,即是由此而来。

百纳衣

袈裟的来历

佛陀初创佛教的时候,是没有三衣的。

印度特殊的地理条件和风俗民情,导致当时人们为了避免炎热,都穿很少的衣服。但印度也有冷的时候。

那一日,佛陀带领弟子们游化至北方。正值隆冬时节的夜晚,佛陀在上半夜感觉有点冷,便加了一件衣服。午夜时,天气又冷了,佛陀又加了一件。到后半夜更冷了,佛陀加了第三件。之后发觉,三件衣服已经足以御寒。于是佛陀规定,比丘最多不得超过三件衣服。

这便是三衣的由来。

其实所谓“衣”,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布,最初的三衣并没有规定条数与块数,也不是割截以后再拼凑而成的,那么是何种因缘,三衣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呢?

当时印度社会的治安不是很好,比丘们披了新衣,在人间游化,往往会遭到土匪与小偷。因此,僧衣被抢劫的事时常发生。佛陀为此,颇为担心。

有一天,佛往南方游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田亩齐整,心里很高兴,便指着田野,对阿难说:"你能教比丘僧制作这样形式的衣服吗?"

阿难很聪明,他一口答应了。至此,三衣的样式逐渐成型。

袈裟的寓意

将衣服做成农田形状的好处有两种:

?第一,割截分裂,盗贼窃之无用,可以减少比丘的损失。

?第二,居士培养自己的福报,犹如种田。供养三宝,就如同在比丘的衣服上培植自己的福报一样。多种多得,不种不得。所以,三衣又名“福田衣”。

我国古代,和尚有化缘一说,他们化的可不止百家饭,还有百家衣。旧时社会,那时候每户人家没有像现在这样衣服成堆,所以能捐助给和尚也就是一些零碎的布头,和尚就把每户人家的布都缝制以来,形成袈裟,这样的袈裟是由成百块布拼凑而成的,所以也叫“百衲衣”。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过去,佛陀为了避免弟子对华美的衣服生起执着,同时也避免世人对僧人的议论,更为让弟子养成惜福的好习惯,所以三衣一般不用华贵的布料制作,而是在路边捡别人不用的废料、或死人身上烂掉的裹尸布制作。这也是为何袈裟是一块一的原因块之一。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
大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hezx.com/jhfz/1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