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蛟河县地名综述地名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结果,经过地名普查与考证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同时看到蛟河县所有地名的产生、演变、更替无不反映着其自然的、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各种特征,无不反映着其与开发的关系。
蛟河县地名的特征,一是以山、河、沟、岗做为地名的较多,二是以姓氏、植物命名的较普遍。从时间上看,最古老的地名为元、明、沿各代的释站名,并且都是满语地名。
如前进乡的前进,原名退抟,为满语推屯的音转,意为羊鸨,元末设禅春站,明设推屯河卫,清设退抟站;拉法乡的拉法(指旧、新两站),为满语拉伐的音转,意为黑瞎子,明、清设释站,天岗镇的天岗,原名额赫穆,为满语水混之意,明、清、设释站;乌林朝鲜族乡的乌林,为满语富裕之意,是清初吉林通往宁古塔择道上的重镇。这些地方只旧年吉敦铁路通车后,有的已经不再是交通的重镇,因此才失去了它原来的繁荣景象,除此之外还有额勒赫,依兰嘎呵、窝集口、大小海浪、苏尔哈等满语地名多条。这充分反映了蛟河县也是满族最早劳动生息的地方之一。
蛟河县地处山恋重迭、沟壑纵横的山区,因此以山、河、沟、岗命名的地名有多条,如白石山,富岗、漂河、高台沟等占全县多条地名的44%。以植物命名的藨[biāo]草沟,苇塘沟、梨树沟、桦树川等90多条占9.9%。这些都反映了蛟河县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地理特征。
其次以姓氏命名的有70多条占8%,如刘家店,于家堡子等均属汉族迁入后所形成的地名,因此它反映了蛟河县开发时间较晚的历史特点。根据考证表明,在清代乾,嘉年间(l~)就有直隶(现省)、山东两省破产的农民冒着犯禁的危险陆续来到东北垦殖,到了清朝道光以后,清政府的封禁已是名存实亡,至清咸丰十年()解禁以后,关内流民大量涌入关外,蛟河这块物产丰富、地矿人稀的地方便成了穷苦流民赖以生存之所。
随着土地的开发,居民点不断出现,做为人们生产活动、社会交往的地区或地点的代号(地名)使应运而生。而蛟河县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所形成的地名绝大部分是反映山、河、沟,岗等山区地名。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名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如出现了反映人们希望幸福摆脱贫困的吉样地名太平、长安、巨福等88条占9%。由于人口的增如,开垦区域的扩大出现了宝安、宝山、宝河、宝林等序列地名及以东、南、西、北、上、下、前、后、大、小等派生地名多条。此外反应时代的政治地名,如日本侵占时彻出现的自警村,共栄屯、满鮮屯等都强烈地反映着其殖民统治的特色,所以解放后即被新的地名所代替。
至于十年动乱中一度出现的“一片红”“三突出”等地名根本代表不了人民的意志,所以连同那些有损民族尊严、有损劳动人民形象和一些庸俗不雅的地名一并做了更名处理。解放后反映人民当家做主、欢庆胜利、要求和平、摆脱贫困的地名出现的较多,如胜利、解放、民主、进步、和平、富强、团结、友好等地名条占l2%。以建筑物命名的如金斗(宫)、瓦盆窑、防火楼、鼓包店、大桥、龙王庙等地名多条约占11%。
综观全县地名,不难看出它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它记载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出处:《蛟河县地名志》,信息以年地名普查资料为基础,部分信息截止到年末,所载地名以行政区划、居民点名称为主,其他各类地名只做选择收录。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