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
江城日报社“脱贫攻坚百人一线行”活动
采访小分队
来到了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
说起海青村的名字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呢
海青村原名西南岔,解放后设置大队时改名为海青大队。相传在南山顶上,有一个叫海青的石人夜间化作人形,击杀了在当地兴风作浪、为祸人间的恶魔海洪,帮助当地村民消除了灾难。为纪念海青,人们将西南岔改名为海青屯,后更名为海青村。
第一站
时间:年8月18日
■坐标: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海青屯
我们的第一站是海青屯
海青村党群服务中心
也就是村部就在这里
海青屯很美
屯子里有街路,路面整洁笔直
两边都是花和树
花是“步步高”,树是“金叶榆”
小编在这里走过了
“文明胡同”、“富强胡同”、“民主胡同”
……
经过了解才知道
屯子里的街路每天都是有“村容保洁员”打扫
所以才这样干净
不过
翻过村部里面的相册
年之前的海青屯是酱婶滴
▲这个看上去四处漏风的建筑就是
是新建村部的原址
海青屯老街路
变化是不是非常大
怪不得路上遇到的每个人
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
海青屯社会风气很好
这里民风淳朴
邻里和睦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谁家里要是有个大事儿小情儿的
周边的邻居都跑过来帮着忙活
▲脱贫户齐福英,年生人,患有脑血栓,面瘫近10年。老伴林树森年生人,患有眼疾,一只眼睛近乎失明。
脱贫户齐福英说:“家里要是有啥事不光周围的邻居来帮忙,平时村委会的几位干部也老往我这跑,问问我这缺啥,需要啥。说实话现在生活好了,啥都不缺。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让我们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
第二站
年8月18日
■坐标: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双庙子屯
听说过高铁线下“最美村庄”吗
说的就是长珲高铁下的海青村双庙子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话在双庙子屯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的绿水青山
就是当地老百姓手里的“金疙瘩”
随着旅游项目的开发
真的给他们换来了真金白银
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来一组风景画
带你线上“云游”双庙子屯
双庙子屯毗邻拉法山、红叶谷
自然资源天赋异禀
这里群山绕村,树木遍野
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为此
蛟河市政府决定在此开展
采摘、垂钓、白桦长廊、红叶观赏、天然氧吧
等旅游项目
截至年底累计投入资金余万元,新修边沟米,栽植树木株,铺植草坪平方米,打造人文景观8处,美化堤岸余米。现在的双庙子屯已成为国道沿线、高铁脚下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伴随着旅游项目的开发
屯子里老百姓的脑子也开始活泛起来
一些村民把自家的房屋进行了“精装修”
做起了旅游民宿
第三站
时间:年8月19日
■坐标: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冷家甸
海青村有个山黑猪养殖项目
年出栏生猪头
这个项目就坐落在冷家甸
下面这张图就是
山黑猪养殖项目的现代化猪舍
项目主体设施建成于年7月,占地面积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包括2栋猪舍、饲料储备库、看护房、标准化储尿池及粪便处理池,主体设施投入资金86万元,全部来源于专项扶贫资金。
三个村屯
见证了海青村的美
见证了海青村的蜕变
这些改变从何而来呢
……
海青村共有6个自然屯户人,在册耕地面积.5公顷,主导产业以玉米和黄豆种植为主。年因村集体经济薄弱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经精准再识别,全村共有贫困户39户。年底海青村达到了贫困村退出标准,39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改变发生在年3月,时任吉林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安全处处长的于洋赴任蛟河市拉法街海青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海青村发生了大变化……
▲海青村驻村第一书记于洋(中间)介绍村集体项目
来一起看看于洋带领海青村的村民
都做了哪些产业和扶贫项目
冷水鱼养殖
利用第一书记代言平台
村集体同村内冷水鱼柳根鱼养殖户进行合作
第一书记对冷水鱼柳根鱼进行代言
帮助策划宣传销售
销售利润30%归村集体所有
玉米、大豆种植和养牛
海青村这里田间种植的都是大豆和玉米
一眼望去
和远处山林连成一体
▲海青村党支部书记杨立斌(左二)向记者介绍玉米耕种情况
在小编走过的这几个村屯中
几乎家家都养牛
现在海青村养殖黄牛项目已经形成了规模
全村黄牛养殖达到头
村民的玉米秸秆基本都打捆喂牛
一并解决了秸秆禁烧问题
黄牛养殖也让村里的7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光伏发电项目
海青村共有大地光伏、屋顶光伏
2个光伏发电项目
大地光伏项目坐落在海青村海青屯
占地面积1.3公顷
村集体年均收入约13万元
每年贫困户户均分红2元
屋顶光伏项目坐落在海青老村部
占屋顶面积54平
年收益元
每年可为贫困户户均分红元
山黑猪养殖项目
该项目运行主体为海青村村集体
采取与农户合作的方式经营
年出栏生猪头
村集体保底收益5万元
带动海青村贫困户39户
每户年均分红元
黑木耳种植项目
年包保部门吉林市住建局投资12万元
帮助村集体开展黑木耳种植项目
种植木耳5万段
年实现纯收入5万元
年实现纯收入3万元
年底海青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0到34万元的突破。全村有8户贫困户发展了庭院经济,进行养猪、养鸡、种植果树、西瓜、香瓜,5户贫困户发展黄牛养殖,1户贫困户开展小买卖修鞋,12户贫困户外出务工或在村内打零工。几年来,通过项目带动、自主发展粘玉米种植、黄牛养殖及务工收入等多种途径,贫困户人均收入已达到元。
脱贫户王凤春发展的庭院经济——用花盆种植西瓜和草莓。从他的脸上就能看到海青村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在包保部门的帮扶下他利用多年修鞋的经验,走家串户给农忙的老百姓修鞋,虽然每次只有几十元的收入,贵在坚持,一年下来也能赚余元,再加上其他分红和收入,现在王凤春年收入达到元。
4年来,第一书记于洋为海青村争取了多万元资金,为4个自然屯安上了自来水,让多名村民喝上放心水。为61户村民安装了室内厕所。修缮了2.65公里的柏油路、6公里的水泥路。0多延长米的标准化围墙、余盏太阳能路灯、个统一大门,相继完工。
来源
江城日报全媒体
文字
李明丹
摄像
董育新
视频
李依恒
编辑
陈炳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