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冬天的脚步,总是那么姗姗来迟,到了十二月中旬,气温骤降几天后,才悄然入冬。西风乍起,天气渐冷,湖岭古道的枫叶也应该开始飘零了。于是,我约了两位朋友,一起去湖岭古道看红枫。
双榕相拥名夫妻
车至湖岭岭下村,我们就下车了。湖岭,又称胡岭或雾岭。其岭下村为万全镇湖岭社区和平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平阳县地名志》载:岭下“位于县城北9.75公里处。……北靠山,西通瑞安。属半山区。当地《周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周姓从瑞安湖岭坪迁此,村处湖岭山脚,故名岭下。”岭下成村应于清康熙年间,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与周边的陈岙、吴岙、上岙、山头外等村庄一样,都是在明代或清初成村的。
在岭下村村口,有一块巨石,高三米有余,宽一米左右,上书“岭下村”三个大字。其南侧二三十米处有一条河,河两边各有一棵无柄细叶榕,一棵高大伟岸,一棵苗条纤细,两树的树枝相连,仿佛夫妻双手相牵,恩恩爱爱,故名夫妻榕,高大者为夫榕,苗条者为妻榕,夫妻榕前有一棵小榕树,侧卧于地上,犹如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嬉戏,故又名夫妻子女榕。93年《平阳县志·林业》载:细叶榕,湖岭乡岭下亭边二株,清道光年间,树龄约年,一株高17米,胸径厘米,冠幅16ⅹ16米;另一株高16米,胸径厘米,冠幅15ⅹ16米。此树到目前已有多年的树龄。年温州市绿化委、温州晚报和温州市林业局联合发起温州市十大名木古树评选活动,被评为温州市十大名木古树之一,也是平阳县唯一评为温州市十大名木古树的古树,专家评点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夫妻相拥”是一大奇观,其树更是一绝。同时,还载入《浙江省林业志》。
树下有亭,名马灯亭。《尘光遗文——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精粹》载:“马灯亭位于宋桥镇和平村岭下自然村村口,建于清代,木构建筑。亭子坐东北朝西南,横跨门前河。进深6.47米,面阔6.17米。单檐歇山顶,四角起翘。16柱落地,除四个边角为花岗岩石柱外,其余为木柱。梁架为抬梁式结构,结构较为简单。亭子南北两边设美人靠。亭内东首设郭公像神龛以祈求平安。亭子后面两侧各有株多年的古榕树,生机盎然,两者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关于马灯亭的名称来源,在当地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此亭为当地曹氏所建,建亭资金主要来源于跑马灯赚的钱,故名马灯亭。”此亭为平阳县级保护文物。近年来,村民对马灯亭重新进行了修建,虽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失去了原有的那种古朴与神韵。走进亭子仔细一看,马灯亭里供拜的神袛是关羽。关羽最为特殊之处是其倍受中华文化历代推崇,由于其忠义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儒教奉为五文昌之一,又尊为“文衡圣帝”,道教奉为“协天大帝”、“翊汉天尊”。中国佛教界奉其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在关羽神像的左右两侧,是关平和周仓的神像,他们分别是关羽的义子和部将。亭中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历史名将弘扬正气铺大道”,下联为“力播古榕真知香扑指迷津”。这副对联,虽然比较应景,但总觉得不是那么工整。马灯亭应该是属于路亭,亭下是一条河流。河名门前河,是北塘河的受水河之一。源于火烧山,经上岙,流至岭下。河流在马灯亭西侧时比较狭窄,只有六七米宽,而过了马灯亭后的约二三十米处,河面豁然开阔,宽度增加至四五十米。过去交通不发达,人们都用船只进行运输,当时就是经过北塘河,然后沿着蛟河、庙朝殿河,至岭下,船只就是停靠在这里。再将物资通过湖岭古道运到瑞安的江溪、马屿等地,或者将江溪、马屿等地的物资经过湖岭古道运到此处,而后装载上船,运至昆阳、万全等地。所以,古时这里是交通要道,也是水陆交通的转换地,人来人往非常多,故建亭供人们歇息。
马灯亭南侧不远处,有一块青石碑,碑名《重修胡岭碑记》,立于清光绪十三年(),碑中写道:“胡岭为瑞平通衢,商贩往来之孔道也,迩来日就颓圮,行者艰之。予虽志欲修筑而工费浩繁,非力所及。”叙述了湖岭古道的重要性,同时也记录了修路的艰辛历程。
在岭下村口,竟然聚集这么多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平阳一地也属罕见。难怪河边的石栏上刻了一首当地的民谣:“左右夫妻古榕树,三国凉亭在当中。上有客商来经过,下有船只过西东。”算是对村口景观的概括了。
枫叶飘零古道边
离开村口,前行一百米左右,右侧有条小巷,巷口写着“红枫古道”四个大字。拐进巷子,即看到太阴宫,现也作为岭下村民活动中心。太阴宫西侧就是湖岭古道了。
湖岭古道始于湖岭山南侧山脚,穿过湖岭背、火烧山与西太山之间峡谷,抵瑞安江溪。湖岭有大湖岭与小湖岭之分,湖岭古道即大湖岭。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下)》:“大湖岭,在县北二十五里。”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犁头山一支东北迤为石塘山,上有五峰。又东北为石塘岭,北界瑞安县,岭西有银盌岩。石塘岭东迤为焦下山,高耸入云,四时氤氲不散,其巅有洞,下为香林寺,寺后有飞泉,曰芗岩泉,自洞中流出至寺右为瀑布,有白云龙湫之胜。焦下山东北为旸鑑山,转东为马灯山、凤山头山、冈般山、赖奥山、吴奥山。又北稍西为湖岭山,一名雾岭山,有小滃田,相传云自田出至榖堆山,辄有雨,农民旱时望雨常以此为占。山北为大湖岭,亦界瑞安。东为小湖岭。”《瑞安市地名志·山》:“湖岭背,位于市区西南9.3公里,江溪乡新渡桥东南跨平阳县界。海拔.8米。《瑞安县志》载,自湖岭山东北经上垟山,越大湖岭,北行至南城山。上有山宣岭,岭有山皇寨,为古关隘。”
古时,湖岭古道是连接平阳与瑞安之间的交通要道。93《平阳县志·交通》:“北门干路自县城北门过鸣山、塘桥、倒树桥、观音亭、万全铺、豺狼桥至象屿的霸桥。支路自观音亭过金宕、赖奥、缪桥至湖岭均为瑞安县界。”可见,北门支路就是经过湖岭古道,进入瑞安境内的。而《尘光遗文——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精粹》记载更加详细,“胡岭古道地处平阳县与瑞安市交界处宋桥镇岭下村,始建年代不详。据胡岭古道岭下村村口《重建胡岭碑记》记载,胡岭古道于清光绪十三年()曾重修。古道呈东西走向,西通瑞安市仙降镇,西北与瑞安市山皇村山皇寨相通,东南连平阳县宋桥镇岭下村,是古时平、瑞两县的交通要道之一。古道全长约2.5公里,宽0.8至1.2米,顺山势而上,山路较平缓,路面用不规整的自然块铺砌而成,四周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现古道上尚有娘娘宫、清光绪十三年《重修胡岭碑记》等文化遗存。”古往今来,平阳与瑞安两地的许多人们都是经过湖岭古道往来的。只是目前保留的古道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了,因为岭背的部分古道已经被改为水泥公路,而瑞安江溪的那段下山古道已荒废了许久,杂草丛生,根本无法行走。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城时,曾经分兵两路,其中主力部队就是由此处进入平阳县境的。《中共平阳党史·第一卷》:年5月“24日清晨,红十三军军部率一团、黄岩红军游击队和瑞安北区、南区游击队,从仙降出发,分两路向平阳县城进发。左路由胡公冕率军部和一团董祖光部、青田补充营、黄岩红军游击队及瑞安南区游击队,经山皇、湖岭、平瑞塘河,开往平阳县城北门、东门;……”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亲自率部从瑞安穿过湖岭古道,进入平阳,然后包围平阳县城。
踏上湖岭古道,沿着平稳的山路循阶而上,路的两旁种满枫树。高大的枫树上,挂着火红的枫叶,显得格外妖艳,加之地上厚厚的落叶,天地仿佛已连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仙境般的感觉。偶尔被风一吹,枫叶淅漓涮啦的从树枝上飞下,就像片片红雪从空中飘落。我的心彻底逝去了已往的喧闹和浮躁,享受着冬日带给我的缠绵与沉寂。忽然间,看到一群燕瘦环肥的粉粉黛黛们正在古道上以红枫为背景,摆着各种姿势进行拍照,为古道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近一瞧,原来是一个社区摄影培训班学员在采风,其中居然有两位男士,一位是培训班的老师,一位是我单位的哥们。我与他相约,让他把红枫古道的照片发几张给我,作为文章的插图之用。而后,轻轻地一挥手,告别而去。
山背的古道显得更加平坦,枫树也有些稀落了。路边有个健身苑,面积不大,大约为60至70平方米。我和同伴到健身苑稍做休息。站在健身苑内侧,往下面山岙观看,山岙里隐隐约约有个村庄,名为陈岙。《平阳县地名志》:“陈岙,位于县城北面10.55公里处。……北负山,南临田野,西有山岭,北通瑞安仙降。属半山区。当地《马氏宗谱》载,马氏祖先为陕西(古为秦地)平凉县人,明崇祯乙亥年()迁此定居,三面环山,形成岙门,故名秦岙。因后又有陈姓移居于此,方言‘秦’‘陈’同音,遂称陈岙。”陈岙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中国新闻界名人马星野的故乡。马星野(-),平阳县湖岭陈岙人。原名允伟,读小学时改名伟。旅美时,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野”二字作为笔名。中央政治学校毕业,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次年回国后任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新闻系主任。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处长、南京《中央日报》社社长。年到台湾,历任台湾《中央日报》社社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主任、“中央通讯社”社长、“中央通讯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新闻学概论》等。前几年,欲去陈岙看看马星野的故居,但在当地询问了几个人,他们都说不知道具体在何处,只能作罢。如今,温州绕城高速将在陈岙处穿山而过,恐怕不久山村的幽静将会被现代的喧闹所打破。
在古道与水泥公路连接处的小山坡上,近年新建了一座观景台,名为“湖岭观景平台”,形似长廊。观景台前后有两副对联,前面的一副对联写道:“丹枫长亭烟霭霭雾绕绕三江景色千秋故事”,“青苔大道山茫茫岭迢迢一路风情几代传人”。后面一联是:“双榕合抱见证良夫贤妻百世荣昌”,“五寨雄居历经抵元抗倭千古流芳”。站在观景台上,古道风光一览无遗,湖岭与宋桥的众多村庄也尽收眼底。这时,我心里不禁想起毛宁唱的《晚秋》那首歌:“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蓦然又回首,是牵强的笑容,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那悠长、伤感的旋律,仿佛在耳边,久久挥之不去。
古寺敲钟暮掩门
古道尽头的水泥公路上,有一个亭子,亭名“积善亭”,不知是何人所建,但应是属于善男善女们吧。亭里有一副藏头联,上联为“湖风直卷石亭动”,下联为“岭雾横冲万重山”,上下联的首字合起来恰为“湖岭”。
积善亭对面的一片平坦山坡上有一座寺庙,寺名鸿胪寺。鸿胪寺,因其位置与山顶齐平,故又名岭平堂。这个寺院,我过去曾经来了几次,比较了解。寺院围墙里面有两退,第一退是天王殿,第二退是大雄宝殿,两边是厢房。鸿胪寺到底建于何时?我查阅有关资料,找不到相关依据,不过据说此寺的建造与明代王元美有关。王元美,明朝崇祯年间湖岭三都王村人,曾得中优贡,钦赐鸿胪寺序班。乾隆《平阳县志·选举(下)》:“王元美,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是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序班为官名,属鸿胪寺,明始置,清沿置,在清朝之位阶为从九品。序班职能通常是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有关,宴享及进行各项活动中侍班、齐班、纠班及传赞等事,为配置于鸿胪寺或会同馆官署之基层官员。明始置,清因之。《明史·职官志三》:“序班典侍班、齐班、纠仪及传赞。”《清史稿·职官志二》:“序班掌百官班次。”王元美在鸿胪寺担任序班,官职不高,大约只是从九品,所以《平阳县志》对其没有详细的记录,但对其祖母与母亲却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乾隆《平阳县志·人物(下)》:“王门双节,居三都。子修妻陈氏年二十三而寡,矢志守节。遭寇毁荡,几无栖所,氏苦守不易初志,育其子大荫成立。娶媳周氏,生孙元美。甫六月,大荫亦亡。时周氏年二十五,坚贞如姑,郡邑屡有旌奖。元美由贡生授鸿胪寺序班,诣阙自陈二母苦节,巡按萧奕辅、方伯李康先各疏上闻。崇祯七年,勅建坊,曰纶褒世节。陈年八十四卒,周八十七卒,建坊时周氏尚存。”这段文字记载了王元美祖母陈氏与母亲周氏矢志守节的事迹。如今,这个“纶褒世节”牌坊还屹立在三都王的田间。而且,当地还相传王元美年轻时,曾经去湖岭背游玩,见此地山清水秀,遂许愿:他日若中功名,必在此建寺庙。所以,他中优贡后,向崇祯倾诉自己的身世和未尽之心愿。崇祯感其身世,赐其家纶褒世节牌坊,并一同赐建岭平鸿胪寺。当然,鸿胪寺是否崇祯所赐,已不可考,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不过,清光绪十三年的《重修胡岭碑记》石碑,原就立于鸿胪寺的围墙上,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村民抬去充当抽水机埠的石板用。几年前被发现,又重新立于岭下村口。由此可见,鸿胪寺应始建于明或清,历史也比较悠久了。
夕阳下,鸿胪寺独自屹立在湖岭背,显得十分孤独。寺门紧闭着,当我们靠近寺庙时,里面犬声大起,我生性怕狗,连忙离开。这时,寺里的悠长钟声,才慢慢地传了过来。
残垣断壁山皇寨
翻过湖岭背最高处,就进入瑞安地界。沿着公里继续前行米左右,有一个岔口,一条道路通往山下,至江溪新渡桥;另一条道路通往山上,至山皇寨。
我们走向山皇寨。绕过一个村落,看到了山皇寨的古寨墙。寨墙用块石砌成,石缝生出树藤蓬草,半枯不黄,显得沧桑凄凉。一会儿,到了山皇寨的西门,原木质城门已荡然无存,但城门保存完整,异常宏伟。仔细观察一下,发现原来的城门门臼和门闩的洞眼依然清晰可见。
山皇寨建于北宋宣和二年(),《瑞安市地名志》载:“山皇,居新渡桥东南2.4公里。民国《瑞安县志(稿)》载:‘南城山其上有岭曰山皇山岭有城曰山皇城’。民间称山皇堡或山皇寨,以寨名村。明初魏姓自平阳北港迁此始居。”民国《瑞安县志(稿)》载:“徽宗宣和二年()县令王公济为拒方腊,集十一乡,家一人,曰:乡兵。于通他州县要路,凡十九,皆设隘守之。”山皇寨为其中十九隘之一,现存寨墙是明嘉靖年间乡民为防倭寇侵扰而捐资修筑的。《瑞安市志·军事》载:“山皇寨城在三十九都(今属江溪镇)。北宋宣和二年初建寨,明嘉靖间乡民因防备倭患侵扰,捐资筑守,块石结构。清光绪二十六年(),神拳会众人曾攻据此寨城,后城堞无存。”刘绍宽《厚庄日记》记载神拳会时谈到:“前数日,伍黹甫(两字合为一字,读fu)廊招到打石岩枪手百余人,集坊额底地方,地民不肯在其留住,乃改扎三黄寨(在平瑞界间)。寨民亦起而拒之,以寡不敌众,为其所败,遂入寨,焚教民屋一座而去。”可见,山皇寨建于北宋,其目的是防止方腊义军的进攻,明代作为防备倭寇侵扰的要塞,清末被神拳会占领过。
山皇寨是石头式城堡建筑。《玉海遗珠——瑞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精粹》载:“山皇城又称山皇寨,位于仙降镇江溪办事处山皇村西太山脉。山皇城呈多边形,东西长,南北窄,城墙周长约1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城墙块石垒筑,残高3—5米,断面梯形状,上宽2.5米,下宽3米左右,两城门构筑基本相同,城门长方形,其两侧块石垒筑,上横铺数条条石,再用块石垒筑,柱、门槛、门臼均石质;西城门面阔2.2米,高2.95米,进深2.7米,通往山下上垟村,南城门面阔2.23米,高2.70米,进深3.4米,通往湖岭背。”走进山皇寨西门,迎面是一座七间两层的房屋,如今已改为农家乐。民居基本散落在西南线上,东北面为层层山田。农家乐旁边有条石路,通向寨子里面,寨子里有一座大圣殿,还有十余间石砌民房分布在道路两侧,民房前的石臼、磨盘等设施保存完好。山皇寨内有仙人岩、棋盘岩,并且原有三十六口水井,供守寨士兵与寨民饮水之用。
走出寨门,沿着寨墙边的石阶上去不到百米处,有一座陈府庙。庙比较小,里面有一块咸丰八年()立《重修城池》石碑,碑文为“合地□等,今于世乱难平,而人民恐惧,兹缘山皇城内有所藏身之资,是则黄明王、吴步翰、黄瑞亮、黄大明酌议合地□功,唯恐乱民之迫扰而性命难保其全,手胼足胝。谁谓其劳,朝奋夕息,敢曰不暇。城池既修而人民始乐,人云山城重修即万世并立而千古不朽。此碑虽立,而合地之民情可庆矣。”碑文字迹模糊,其大意是介绍咸丰八年重修山皇寨寨墙的原因,以及首议诸人。恰遇陈府庙里的几位老人,与之交谈。他们告诉我,20多年前寨子里还有人居住,后来全部迁移到山下。前几年,村民原准备将陈府庙进行重建,水泥框架均已完成,但由于是违章建筑,又被拆掉。
告别老人,继续往山的高处走,忽然发现山坡上有一幢新建的房屋,这就是黄金果园了。于是,我们在果园前席地而坐,望着远方,唠唠嗑,聊聊天,其乐融融,故写了一首打油诗:夫妻榕下马灯亭,涓涓细流穿门前。霜降红枫自飘零,山皇寨外恰湖岭。
来源:陈斌乡土文学和游记
小编:秋雨
赞赏